如圖1中的XRD譜圖所示,CN有兩個明顯的衍射峰,在2θ = 27.6°時峰值與g-C3N4在(002)衍射面層間的堆積有關,在2θ = 12.7°處(100)面的衍射峰則是由于在平面內的tri-s-triazine的重復單元。共軛芳香族體系的(002)衍射峰比之前報道的g-C3N4的衍射峰要強,這表明,巴比妥酸的加入大大提高了制備的CN的結晶度,結晶度的增加可以加速電子在晶面的轉移,提高光催化活性。ZCS固溶體樣品的衍射圖形為典型的六邊形和立方結構,在(100),(002),(101),(110),(103),(112),(202)面上具有顯著的峰,而(111)、(200)、(311)面與ZCS立方相匹配。此外,所制備的ZCS納米球的衍射峰明顯而尖銳,表現(xiàn)出異常的結晶性質。沒有額外雜質,表明制備樣品的相純度高。ZCS/Au和ZCS/Au@CN復合材料的衍射峰與純ZCS和CN的衍射峰相似。結果表明,在AuNPs光沉積過程中,ZCS或CN的相結構沒有發(fā)生變化。在ZCS/Au@CN樣品中,CN的衍射強度相對較低,原因是其在復合材料中的含量較低(5% wt%)。通過進一步的HRTEM、XPS分析和UV-Vis中的波段漂移,可以發(fā)現(xiàn)制備樣品中AuNPs和CN的清晰存在(圖2)。
為了研究制備的光催化劑的捕光性能和CO2還原性能,我們記錄了所有制備樣品的UV-vis DRS光譜。從圖3可以看出,ZCS及CN在300-500nm有很強的強度,說明在可見光照射的情況下,兩個樣品都可以被激發(fā)。即使CN在ZCS表面沉積后,ZCS@CN的吸收強度也沒有明顯變化。它只顯示在可見光范圍內的吸收有輕微的紅移,而紫外吸收略有下降。然而,ZCS和ZCS@CN在波長短于523nm時顯示出很強的吸收。這個結果表明CN是在表面上積累的,而不是在ZCS納米球的晶格內。與純CN相比,在CN/Au樣品中引入AuNPs后,可見光區(qū)的光吸收得到了改善。與純ZCS相比,ZCS/Au和ZCS/Au@CN樣品在可見光區(qū)表現(xiàn)出很強的光吸附性能,尤其是在500 - 800nm處,這一事實反映了AuNPs和ZCS階段之間的強烈交互作用。這種吸收向長波長的轉移與ZCS價帶到AuNPs表面的直接界面電荷遷移率有關。這一觀察結果表明,制備的復合材料樣品同樣可以在完全可見光范圍內被激發(fā)。
圖4顯示了已制備樣品在可見光照射下(1h)的光催化生成甲醇情況。純ZCS和CN的光催化活性較低,這可能是由于光生載流子的快速重組所致。而所有復合樣品都比原始ZCS和CN具有更高的光催化活性。全固態(tài)ZCS/Au@CN催化劑Z使得光催化還原CO2的最大產甲醇量為1.31 μmolh?1g?1,比ZCS (0.03 μmolh?1g?1)和CN (0.04 μmolh?1g?1)樣品分別提高了43.6倍和32.7倍。結果表明,ZCS和CN光催化劑的負載AuNPs快速促進了載流子的分離,提高了光催化CO2還原活性。此外,物理混合催化劑(ZCN和 ZNA)的光催化CO2還原活性遠低于ZCS/Au@CN催化劑,說明三組分之間的化學鍵合對提高CO2還原中的光催化活性至關重要。
通過用苯二甲酸(TA)合成2-羥基對苯二甲酸(HTA),在325nm的激發(fā)波長下進行了室溫光致發(fā)光(PL)光譜分析。羥基自由基捕獲測試被認為是驗證直接Z-Scheme光催化劑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,其中,OH-/H2O可以通過與半導體上的光生空穴反應生成?OH自由基。ZCS/Au@CN光催化劑在不同光照時間下的PL光譜變化如圖5a所示。樣品中HTA的PL強度隨光照射時間的增加而增加。這一效應表明,CN上的光生成空穴沒有足夠的氧化電位與OH-/H2O反應生成?OH自由基,這表明光生成空穴在ZCS表面積累,如圖5b。
如圖6所示,ZCS和CN的導帶(CB)是-0.35和-1.52 eV,比標準的CO2/ CH3OH氧化還原電勢更負,而ZCS和CN的價帶(VB)是2.02和0.99 eV,比標準的O2 / H2O氧化還原電勢更正。因此,從熱力學角度看,在可見光照射下,ZCS和CN都能光激發(fā)并將CO2還原為CH3OH或CH4。然而,如圖4所示,ZCS和CN在光照1h后都不能產生足夠的CH3OH。這一事實表明,在純ZCS和CN中,光致電子的有效收集和分離是不可行的。具體而言,三元體系中光催化CO2減排增強活性可能有兩種機制:(1)傳統(tǒng)II型異質結和(2)直接Z-Scheme。在第一類普通電荷轉移體系中,光子輻照后,CN的CB中的光激發(fā)電子遷移到ZCS的CB中,ZCS的VB中的空穴遷移到CN的VB中。在這個過程中,電子-空穴對是空間分離的。而ZCS的CB和CN的VB中積累的電子和空穴具有較低的還原氧化電位。因此,整體光催化劑的氧化還原能力大大降低。相比之下,在第二種體系中,兩種催化劑在開放的可見光照射下都被光激發(fā)產生電子和空穴。ZCS、Au、CN界面在光照射前形成了費米能級平衡,ZCS的CB上的電子在光照射后迅速遷移到AuNPs。因此,CN的CB中積累的勢能高的電子可以還原CO2生成CH3OH,而ZCS的VB中留下的空穴可以實現(xiàn)光氧化過程生成H+和O2自由基。值得注意的是,這種類型的電荷轉移途徑保留了ZCS更正的VB上的光生空穴和CN更負的CB上的電子,這可能不僅顯著增強了載流子的分離,而且抑制了載流子的重組。從能帶結構分析、ESR結果、CO2還原活性的增強、分離效率的提高以及氧化還原能力的增強來看,ZCS與CN光催化劑之間形成直接Z-Scheme機制比形成傳統(tǒng)II型異質結更有利。
來源:研之成理